清远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素以盛产柿子闻名,历史悠久,被称为“柿子之乡”。
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代表,清远市乡村新闻官,清远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党总支书记、主任李庚原介绍,预计再过半个月,黄花村满山野生柿子将迎来成熟的季节。到时候,黄花村门前屋后挂果,将成为最美秋色。
驱车进入黄花村,来到中华里村,在沿途村民家门口、山间都能看到柿子树。因柿子是比较粗生粗养的作物,当地村民便把它种在田埂、山边这些不好耕作的地方。久而久之,每家每户都种植了柿子,有些山边只有零星几棵,也有一些连片分布。

黄花村被称为“柿子之乡”。来源:黄超贤 摄
李庚原介绍,黄花柿子已经有将近600年的历史,由于当地的水土、气候等非常适合柿子的生长,因此黄花柿子特别好吃,又大又甜,产量也很高,在佛冈也很有知名度。黄花村一共种植了3000亩柿子,每到秋季,村庄房前、屋后都红火起来。
“我们这里的水浸柿,爽脆甜,口感特别好。”李庚原介绍,甜脆柿,即水浸柿,是柿子的一种,但是又与平常的柿子不同,不过脆柿它不是软的,是脆的,口感甜脆,有柿子的香味,苹果的口感。

黄花水浸柿。来源:黄超贤 摄
黄花柿子除了水浸柿,还有光柿、大红柿两个品种。

黄花柿子。来源:黄超贤 摄
光柿是最原始的柿子,一般用来做柿子饼。大红柿皮薄、肉多、味鲜美,一口下去,口感顺滑、清甜多汁;最特别的水浸柿,摘下来用清水或者石灰水浸泡一个星期,吃起来清爽、脆甜,令人回味无穷。
“柿子经济”带动旅游发展
“改革开放以前,柿子是农户极其重要的收入来源。”李庚原说,由于柿子树的种植不占用农田土地,一般种在山头、山坎等土地利用率低的地方,因此柿子的收入占比特别大,甚至可以达到50%。
然而,储存不便,种植量大,并且有没有形成加工产业链,加上采摘困难、成本较高,柿子的销售越来越困难。在黄花片区的8万亩山区,种植了近3000亩柿子,年产值达到近20万斤,却有一部分因为没有人摘而掉落腐烂。

村民在“网柿子”。来源:黄超贤 摄
在黄花片区中华里村的一个山头,一些柿子树都有30多年的树龄,树身高达5米左右。村民介绍,每年柿子成熟时,村民们一般使用3米多长的竹竿,套上自制网兜“网柿子”。
往年,黄花村民只是简单的买卖柿子,以帮补家计。近年来,李庚原带领村民转变思路,以“采摘体验为主,买卖为辅”的模式,游人免费采摘、试吃。如果要买果农已经摘好的柿子,才需要收费,大约4元/公斤。
“我希望利用柿子带动黄花村的旅游产业,带动其他的加工业,比如我们柿子的深加工。我们会设立一个柿子节观赏节,将柿子的观赏区整理一下,会提前去制作柿子饼。到时游客既可以品尝,又可以采摘,还可以感受到田园的风光,原生态的风光。”李庚原说。
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,带领村民勤劳致富
为了发展乡村旅游,李庚原从中华里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入手,在土地整合的基础上,建设机耕路和修缮水利设施,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带领村民开展规模种养项目。以生态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,以农家菜、“乡村乐”为特色的“中华里龙泉山庄”等5家农庄正式营业,既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,又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。


以生态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。来源:清远日报
李庚原还引进总投资20亿元的文旅小镇项目,意在打造南中国最美生态休养目的地。养殖场、农庄、游泳池、民宿开建,加上鹰嘴桃等经济作物等的种植,村民们看到了美好前景,黄花村正在按计划逐步实施“三步一体”(吃住游玩三位一体、农业旅游综合一体、村庄景点融为一体规划)。现在,第一步“吃住游玩三位一体”即将实现。
根据李庚原的计划,柿子成熟之时,黄花村还将举行黄花革命老区25000步小长征徒步节。黄花村是革命老区,环绕黄花村道一圈大概是2.5万步,沿途穿越18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,可领略各村特色风貌及红色遗址,感受黄花村的绿水青山,在大氧吧呼吸清新空气。
当地“做田了”特色丰收节是黄花村特有的民俗节日,是庆祝丰收和感恩的节庆活动。活动期间除了有美食甜料鸭供宾客品尝外,还有丰富多彩的农耕技能和农耕文化体验。
责任编辑:黄丽珍